close
內容房屋信貸銀行申辦任何問題免費諮詢房屋信貸銀行申辦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苗栗房貸信貸年息來自hexun新聞
我省農業應用大噴灌科技之光照耀現代水利之路
黑龍江日報6月8日訊 不用走進田間地頭,人隻要安坐傢中,用手機發出指令,就可以遙控莊稼地裡的大噴灌進行移動、撒水,這是肇東市五裡明鎮現代農民的工作寫照。肇東市五裡明鎮是我省最早應用大型噴灌的地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人們發現依靠人工操作控制那些在耕地裡的大噴灌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耕地面積大,當玉米等作物長到一人多高時,人從地頭走到噴灌前是相當艱難的。於是當地的科技人員就在噴灌的電閘上加裝瞭能接收手機信號的裝置,這樣,人隻要在遠處用手機發出指令,大噴灌就“乖乖的”工作瞭。而這隻是水利科技中的“小意思”。近年來,我省水利科技突出寒區、黑土、綠色、生態等特色,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努力構建科技創新平臺,以科技進步推動水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全省水利建設和發展提供瞭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增產“龍江專利”越來越火3月的一天,頂著料峭的春寒,全省2012年水稻節水控灌技術推廣工作正式啟動。在佳木斯片區的第一站湯原縣科技推廣中心,面對幾百名農民學員,湯原縣水利試驗站站長張恩江認真地講解:“水稻控制灌溉又稱水稻調虧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後的各個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在生長時間建立灌溉水層,不以水層深度為灌溉指標,而是以根層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表相,確立灌水時間,灌水次數和灌水定額的一種灌溉新技術。這種灌溉方法可使水稻田間定額從每畝400~500立方米降到300立方米。畝節水100~200立方米,而且增產、抗倒伏、抗病害、降低面源污染效果顯著。”水稻控制灌溉是根據水稻各生育階段對水分的不同敏感程度,在發揮水稻自身適應能力和調節機能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量供水的節水灌溉技術。據說,這項技術最早被發現,是一位老農民因為發揚風格,在用水緊張的時期,把水讓給別人傢灌,自己傢稻田由於缺水,稻苗黃瞭、地也裂開紋瞭。結果到秋天,老農民傢的水稻不僅豐收瞭,還增瞭產。從2004年起,省水利廳開始與河海大學合作,在全省范圍內進行瞭為期3年的適應性研究,至2006年,基本得出瞭適合我省高寒地區特點的水稻控制灌溉技術模式。近幾年,技術人員又不斷細化控制灌溉技術的標準和模式,提出瞭適合全省寒區特點的控制灌溉分區模式,並在全省進行瞭推廣,初步形成瞭西部以慶安縣自流灌區為核心,東部以三江平原井灌區為核心的控制灌溉推廣格局。目前,全省控制灌溉技術的推廣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而水稻控制灌溉技術也已在山東、江蘇、寧夏引黃灌區等省區示范應用或大面積推廣。省水利廳廳長陸兵說:“水稻控制灌溉是一項工省效宏的新技術,它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於一身,我省要把控制灌溉技術當作水田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革命性措施大力推廣。計劃利用五年時間推廣1000萬畝,十年時間推廣4000萬畝,占全省水稻面積的80%,實現年節水50億立方米的目標。”讓我們把鏡頭轉回2010年。那年5月,來自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的代表齊聚大慶市,在玉米膜下滴灌的現場,這些代表認真觀摩、討論。回去後,他們將把大慶玉米膜下滴灌的信息帶給本省、為下一步在本省推廣作準備。大慶市水資源短缺,發展農業生產面臨的中心問題就是缺水,為此,大慶市派人員到新疆學習瞭當地的滴灌技術,回來後,最初是應用於經濟作物,但是在針對玉米生產的實驗中發現,其增產效果非常好。於是大慶市政府決定拿出專項資金,幫助農民推廣這項技術,與常規玉米相比,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的玉米畝均增產450公斤以上,畝收入增加400元;用水量為噴灌的1/2,比漫灌節水86%;平均含水量比常規玉米低8%,籽實質量普遍高出常規玉米一個等級以上。大傢形容用這種方法種的玉米,“高一頭、深一色、粗一圈”。2010年1月,國傢水利部的領導在我省調研後決定,在東北四省區推廣這項技術。科技防災信息化助力防汛抗旱決策基於實時雨水情數據庫和歷史洪水數據庫,水情預警軟件平臺對827處報汛站點的雨情、河道水情、大中型水庫的水情進行監視,通過顏色、閃光和聲音等不同形式向值班人員報警,並向防汛責任人和相關領導發送預警手機短信,使相關人員和區域做好防汛準備。在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采集、計算機網絡子系統、通訊子系統、視頻采集子系統、防汛抗旱綜合業務系統等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已經廣泛應用於水文監測的汛期專用遙測雨量站,目前,我省已建成並能夠收到827處水情報汛站信息。這些站點實現瞭自動采集、長期自記、固態存儲和網絡傳輸。覆蓋瞭全省各地市縣和22條大中河流,平均單站控制面積為650平方公裡,能夠實時監測到大中尺度天氣系統的雨情信息。接收省內110座大中型水庫水情信息和松遼委、內蒙、吉林省以及尼爾基水庫管理的遙測系統共100處報汛站信息。全省洪水預報系統,根據實時雨情信息進行江河洪水預報。也可進行假設降雨情況下的江河洪水條件預報,即根據氣象預報降雨情況,將降雨分為中雨、大雨、暴雨等級別,假定中小流域日降雨量為25、50、100毫米時,結合當前水情情況預測未來河流的最大可能洪水,為防汛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報汛站點降雨數據每達到1毫米,水位數據變化1厘米或時間間隔達到1小時,移動短信、超短波或衛星等通信設備就實時向各中心站發送一次信息。10分鐘內就會傳送到各級防汛指揮部門和水文部門。而過去省防指全部接收各水文監測站一次信息需要4~5個小時,且每天隻能接收一次。現在,隻需要20分鐘,而且信息能夠實時更新,為決策和抗洪搶險爭取瞭有效時間。近年來,我省自上而下開展防汛抗旱應急指揮平臺建設。目前,建成瞭400平方米省級指揮中心和13個地市級指揮中心,並實現異地視頻會商、水雨凌旱情監視預報預警和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等功能。通過雨情、汛情、旱情的預報,使防汛抗旱工作采取措施具體有效,近幾年我省沒有人員因汛傷亡,有效減輕瞭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科技管理灌區的未來更“精準”不用人到現場提閘放水,隻要在控制室內點擊鼠標,閘門就會自動提升,就能調控幹、支、鬥渠的水量,從而精準的控制每一地塊的水量。這是未來實現信息化管理後,我省灌區的一幅美好圖景。而現在,灌區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已經在全省展開,在農墾,部分先行的灌區已經開始瞭信息采集和自動化控制結合。灌區信息化建設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灌區管理的信息資源,包括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和處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準確性以及傳輸的時效性,做出及時、準確的反饋和預測,為灌區管理部門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提升灌區管理的效能。灌區信息化系統主要包括信息監測、采集系統;信息的傳輸及計算機網絡系統;灌區綜合數據庫及信息處理系統;用水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水費管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據記者從省水利廳瞭解,目前我省正處於灌區信息化管理的起步階段。“十二五”期間,全省將完成20處大型灌區和40餘處中型灌區信息化建設,基本實現灌區土壤墑情和雨情的測報,主要取水口和排水口的灌溉和排水流量的監測和計量,初步實現灌區管理單位的自動化管理,提高灌區用水戶的用水計量精度,實現計量供水、按方收費的計量目標。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6-08/142255982.html
我省農業應用大噴灌科技之光照耀現代水利之路
黑龍江日報6月8日訊 不用走進田間地頭,人隻要安坐傢中,用手機發出指令,就可以遙控莊稼地裡的大噴灌進行移動、撒水,這是肇東市五裡明鎮現代農民的工作寫照。肇東市五裡明鎮是我省最早應用大型噴灌的地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人們發現依靠人工操作控制那些在耕地裡的大噴灌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因為耕地面積大,當玉米等作物長到一人多高時,人從地頭走到噴灌前是相當艱難的。於是當地的科技人員就在噴灌的電閘上加裝瞭能接收手機信號的裝置,這樣,人隻要在遠處用手機發出指令,大噴灌就“乖乖的”工作瞭。而這隻是水利科技中的“小意思”。近年來,我省水利科技突出寒區、黑土、綠色、生態等特色,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努力構建科技創新平臺,以科技進步推動水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全省水利建設和發展提供瞭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增產“龍江專利”越來越火3月的一天,頂著料峭的春寒,全省2012年水稻節水控灌技術推廣工作正式啟動。在佳木斯片區的第一站湯原縣科技推廣中心,面對幾百名農民學員,湯原縣水利試驗站站長張恩江認真地講解:“水稻控制灌溉又稱水稻調虧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後的各個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在生長時間建立灌溉水層,不以水層深度為灌溉指標,而是以根層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表相,確立灌水時間,灌水次數和灌水定額的一種灌溉新技術。這種灌溉方法可使水稻田間定額從每畝400~500立方米降到300立方米。畝節水100~200立方米,而且增產、抗倒伏、抗病害、降低面源污染效果顯著。”水稻控制灌溉是根據水稻各生育階段對水分的不同敏感程度,在發揮水稻自身適應能力和調節機能的基礎上,進行適時適量供水的節水灌溉技術。據說,這項技術最早被發現,是一位老農民因為發揚風格,在用水緊張的時期,把水讓給別人傢灌,自己傢稻田由於缺水,稻苗黃瞭、地也裂開紋瞭。結果到秋天,老農民傢的水稻不僅豐收瞭,還增瞭產。從2004年起,省水利廳開始與河海大學合作,在全省范圍內進行瞭為期3年的適應性研究,至2006年,基本得出瞭適合我省高寒地區特點的水稻控制灌溉技術模式。近幾年,技術人員又不斷細化控制灌溉技術的標準和模式,提出瞭適合全省寒區特點的控制灌溉分區模式,並在全省進行瞭推廣,初步形成瞭西部以慶安縣自流灌區為核心,東部以三江平原井灌區為核心的控制灌溉推廣格局。目前,全省控制灌溉技術的推廣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而水稻控制灌溉技術也已在山東、江蘇、寧夏引黃灌區等省區示范應用或大面積推廣。省水利廳廳長陸兵說:“水稻控制灌溉是一項工省效宏的新技術,它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於一身,我省要把控制灌溉技術當作水田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革命性措施大力推廣。計劃利用五年時間推廣1000萬畝,十年時間推廣4000萬畝,占全省水稻面積的80%,實現年節水50億立方米的目標。”讓我們把鏡頭轉回2010年。那年5月,來自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的代表齊聚大慶市,在玉米膜下滴灌的現場,這些代表認真觀摩、討論。回去後,他們將把大慶玉米膜下滴灌的信息帶給本省、為下一步在本省推廣作準備。大慶市水資源短缺,發展農業生產面臨的中心問題就是缺水,為此,大慶市派人員到新疆學習瞭當地的滴灌技術,回來後,最初是應用於經濟作物,但是在針對玉米生產的實驗中發現,其增產效果非常好。於是大慶市政府決定拿出專項資金,幫助農民推廣這項技術,與常規玉米相比,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的玉米畝均增產450公斤以上,畝收入增加400元;用水量為噴灌的1/2,比漫灌節水86%;平均含水量比常規玉米低8%,籽實質量普遍高出常規玉米一個等級以上。大傢形容用這種方法種的玉米,“高一頭、深一色、粗一圈”。2010年1月,國傢水利部的領導在我省調研後決定,在東北四省區推廣這項技術。科技防災信息化助力防汛抗旱決策基於實時雨水情數據庫和歷史洪水數據庫,水情預警軟件平臺對827處報汛站點的雨情、河道水情、大中型水庫的水情進行監視,通過顏色、閃光和聲音等不同形式向值班人員報警,並向防汛責任人和相關領導發送預警手機短信,使相關人員和區域做好防汛準備。在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采集、計算機網絡子系統、通訊子系統、視頻采集子系統、防汛抗旱綜合業務系統等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已經廣泛應用於水文監測的汛期專用遙測雨量站,目前,我省已建成並能夠收到827處水情報汛站信息。這些站點實現瞭自動采集、長期自記、固態存儲和網絡傳輸。覆蓋瞭全省各地市縣和22條大中河流,平均單站控制面積為650平方公裡,能夠實時監測到大中尺度天氣系統的雨情信息。接收省內110座大中型水庫水情信息和松遼委、內蒙、吉林省以及尼爾基水庫管理的遙測系統共100處報汛站信息。全省洪水預報系統,根據實時雨情信息進行江河洪水預報。也可進行假設降雨情況下的江河洪水條件預報,即根據氣象預報降雨情況,將降雨分為中雨、大雨、暴雨等級別,假定中小流域日降雨量為25、50、100毫米時,結合當前水情情況預測未來河流的最大可能洪水,為防汛指揮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報汛站點降雨數據每達到1毫米,水位數據變化1厘米或時間間隔達到1小時,移動短信、超短波或衛星等通信設備就實時向各中心站發送一次信息。10分鐘內就會傳送到各級防汛指揮部門和水文部門。而過去省防指全部接收各水文監測站一次信息需要4~5個小時,且每天隻能接收一次。現在,隻需要20分鐘,而且信息能夠實時更新,為決策和抗洪搶險爭取瞭有效時間。近年來,我省自上而下開展防汛抗旱應急指揮平臺建設。目前,建成瞭400平方米省級指揮中心和13個地市級指揮中心,並實現異地視頻會商、水雨凌旱情監視預報預警和防汛抗旱決策支持等功能。通過雨情、汛情、旱情的預報,使防汛抗旱工作采取措施具體有效,近幾年我省沒有人員因汛傷亡,有效減輕瞭水旱災害造成的損失。科技管理灌區的未來更“精準”不用人到現場提閘放水,隻要在控制室內點擊鼠標,閘門就會自動提升,就能調控幹、支、鬥渠的水量,從而精準的控制每一地塊的水量。這是未來實現信息化管理後,我省灌區的一幅美好圖景。而現在,灌區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已經在全省展開,在農墾,部分先行的灌區已經開始瞭信息采集和自動化控制結合。灌區信息化建設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灌區管理的信息資源,包括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和處理等,大大提高信息采集和加工的準確性以及傳輸的時效性,做出及時、準確的反饋和預測,為灌區管理部門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提升灌區管理的效能。灌區信息化系統主要包括信息監測、采集系統;信息的傳輸及計算機網絡系統;灌區綜合數據庫及信息處理系統;用水管理決策支持系統;水費管理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據記者從省水利廳瞭解,目前我省正處於灌區信息化管理的起步階段。“十二五”期間,全省將完成20處大型灌區和40餘處中型灌區信息化建設,基本實現灌區土壤墑情和雨情的測報,主要取水口和排水口的灌溉和排水流量的監測和計量,初步實現灌區管理單位的自動化管理,提高灌區用水戶的用水計量精度,實現計量供水、按方收費的計量目標。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6-08/142255982.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